靖州雕花蜜饯:巧夺天工 日久弥香

        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的花草苗木、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这些生动丰富的物象既不在画纸上,也不在镜头里,而是被一双双灵巧的手雕刻在一个个碧绿、透鲜的瓜果上,让人忍不住一见倾心。

        这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有名的民间工艺品和食品——雕花蜜饯。

        靖州蜜饯,古代汉族雕花食品的一种。历史悠久,是妇女们巧夺天宫的技巧制作。靖州蜜饯是将未成熟的柚子青果切成片,用柳叶刀雕出各式图案,放在水中漂洗,然后拌白糖或蜂蜜,晒干即成。

        每年的6至7月,当地瓜果初长成,勤劳的苗侗妇女便齐齐拿出工具围坐在树荫下、院落里,在鲜嫩的各色瓜果上雕刻各式花纹图案,再经过特定的工序制成蜜饯。

        又到7月柚香时,正是一年中做雕花蜜饯的最好时候。刚长成又未熟透的柚子是当地人最常用来做雕花蜜饯的材料。


        靖州雕花蜜饯起源于五代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主要原料是青柚子皮,或用冬瓜、西瓜等切片雕刻各种动物和花草的图案,再用糖腌后晒干,加工后的蜜饯不仅外形精致,泡出的蜜饯茶也是清香甜美。关于雕花蜜饯,相传古时候,有一年连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洪水淹没了靖州城,城中男女老少都聚到北坡避难。人们所带的食物渐渐吃光了,只好靠坡上的野茶、树根等维持生命。这时有一个叫甜姐的侗家媳妇,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还未成熟的柚子,她摘下一咬,顿觉满口苦涩。甜姐想,假如这柚片拌点蜂蜜该是什么滋味呢?于是,她将其放在蜂蜜中浸了浸。柚片吸满了蜂蜜,味道变得既甜又香,还散发着阵阵柚香,蜜饯便这样问世了。

        是否真有甜姐其人不得而知,但是当地的苗族和侗族的祖先很早就知道:柚树结果太多柚果就长不大,于是就把多余的幼果摘下来。只有未成熟的幼果才是做雕花蜜饯的好材料,皮厚、瓤小,便于雕刻和加工。记者在现场看到,村民或是拿着切成块的柚片、或是拿着完整的果子,雕着各种漂亮的图案。让人惊叹的是,这里的妇女们似乎都是天生的美术师,她们从不用画底稿,就可以直接雕刻出主题鲜明、构图完整的画面来。大家雕的花样有龙凤、花鸟、走兽以及各种寓意吉祥的图腾。村民胡爱华告诉记者,雕刻只是雕花蜜饯的第一道工序,经过多道工序完成的雕花蜜饯既可做食品,也可做装饰,是当地每家每户必备之物。

        雕花蜜饯在靖州当地多用来泡茶待客,切成片的一块块蜜饯咬起来脆生生的,茶水甜滋滋的,不仅味美可口,而且有润肺生津的药用价值。村民告诉记者,雕花蜜饯除用柚子青果作原料外,还用冬瓜、黄瓜、菜瓜、西红柿、苦瓜、红豆、刀豆、瓜筒子、天茄子作原料,这些都是送礼佳品。

        雕花蜜饯的技术含量体现在要使瓜果浑圆状的表面镌刻物象图案丰富、立体感强又可四面欣赏,需要在瓜果体不同形状和阶段更换不同的刀具。雕花蜜饯制作的工具简单却多样,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七八件,最关键的工具是“柳叶刀”,约10厘米长,刀片形状似柳叶。柳叶刀异常锋利,稍不慎就会伤到自己,而它却能在心灵手巧的农妇们手中来回穿梭。雕刻过程中,比较难的一关是刮瓤。通常人们会在瓜的顶部留一个圆孔,等瓜面图案雕刻完毕,再用刀具将瓜瓤一点点往外掏出。这个环节非常耗时,没有捷径可走,但不能马虎。

        最有技术含量的属雕刻完以后的水煮环节。雕花蜜饯的水煮要加入明矾等多样原料。水煮的目的是要加固瓜果皮的硬度,以保证蜜饯长时间不变形。其中,明矾量和火候的掌握就至关重要。

        除了食用,雕花蜜饯还是很好的装饰品。经过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雕花蜜饯颜色鲜绿、光亮,在阳光照射下犹如一尊尊碧绿的翡翠。贤惠能干的靖州妇女,将一个个简单的柚子雕成造型各异、图案丰富逼真的工艺品,成品纹路清晰,鲜艳多姿,令人爱不释手。

        2009年3月,靖州雕花蜜饯技艺被列为第二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英)

        来源:中国文化报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