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调查

      巴东,长江、清江竞流。

  上苍赋予巴东两江胜景,两江孕育厚重文明,两江文明撑起巴东的精神脊梁。

  那么,巴东是如何厚爱两江文明的,走出了怎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之旅?

  5月26日,记者在巴东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感觉到,在璀璨的灯光里,在精妙的构建中,似乎空气中都醒目的飘荡着文化元素。目光触摸之处,似懂非懂的文化“身躯”梦幻一般地涌入眼底。长江木帆船模型、堂戏生、旦、净、丑服饰,巴东皮影及其剧本……竞相推向眼前,这里是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浓缩版。巴东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该县出资数十万元,建设展厅和收购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布展者的构思,记者在参观的震撼中,感知到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脉络。

  祭祀廪君(资料图)

  文化旅游联姻 同“船”出海

  “……廪君苗裔,邑后里十甲,山垒城民,虞备祭品,致祭于先祖廪君之神位前……我祖廪君,脉系于伏羲太皞,传承于后照巴人,天赋英概,志蓄高远……”初夏的一天,巴东县水布垭镇苦竹溪,烟雨迷蒙,土家祖先廪君祭祀礼在这里举行。伴随着袅袅祭祀香烟、祭祀主持洪钟般宣读祭文的唱腔,来自福建、上海的游客和省内外摄影家200多人,冒雨虔诚颔首聆听似乎发自远古的声响。

  苦竹溪,怀抱清江,脚踏叠叠水田,背靠廪君故里三里城(武落钟离山)。随着清江画廊开发的深入,这条土家族圣河、文明之河,已经被广泛的推崇,与之相伴而生的旅游产业既叫好又叫座,苦竹溪也成为画廊中不可或缺的景点。游客到此,欣赏廪君祭祀仪式,膜拜这位土家族英雄,已经成为他们的特别关注。也正是廪君文化的注入,使旅游更具精神涵养,让这种宗教般的旅游文化产品更具魔力。

  “文旅互融,文旅共荣,是巴东县近几年旅游文化产业的最突出个性,巴东县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在这种理念下,不仅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更使旅游产业具有文化气质和强劲的竞争力,从而帮助巴东旅游产业走出两江,扬帆出海。”巴东县旅游局局长李前兵诠释说。

  据了解,除了廪君文化、五句子山歌融入旅游产业外,纤夫文化、寇准文化、红色文化及长江峡江号子、巴东土家撒叶儿嗬、巴东石工号子、巴东皮影戏、巴东堂戏等均与旅游联姻,成为巴东旅游产业重要的文化内涵。

  乡村堂戏(资料图)

  官方民间互动 共担使命

  巴东堂戏和皮影戏在这里已流传至少300年。在5A景区神农溪畔的巴东县沿渡河镇,看堂戏或皮影戏是常见的文化消费。

  沿渡河综合艺术团负责人曹祖斌告诉记者,堂戏、皮影戏是当地喜庆之戏。老百姓遇婚嫁、寿辰、乔迁、庆典等,就有堂戏或皮影戏登堂渲染喜庆氛围。他的团队每年在本地和神农架林区、巫山、兴山等地演出数百场次。

  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堂戏皮影戏传承人易丙宣,今年75岁,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巴东堂戏女传人费天凤,今年66岁,这师兄妹俩老当益壮,是沿渡河综合艺术团的“祖师”,孜孜不倦授徒传技。目前,易丙宣、费天凤已免费授徒400余人。

  2006年以来,巴东县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入进行收集、挖掘、整理。目前全县已有30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长江峡江号子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巴东土家撒叶儿嗬、巴东堂戏、寇准的故事、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巴东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巴东石工号子6个项目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为便于系统性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县对一批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修订校阅,编辑出版《巴东堂戏》、《中国三峡风物传说》等巴东民族民间文化系列丛书两套共17本。

  2011年,巴东县入选2011-2013年度省级“中国歌舞之乡”,野三关镇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沿渡河镇(堂戏)、溪丘湾乡(堂戏、皮影戏)被命名为“2011-201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排练撒叶儿嗬(资料图)

  厚泽文化“土壤” 与时俱进

  文化传人、文化基地、文化品牌,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土壤”。

  “巴东县始终把文化传人的保护、爱护工作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努力创造条件,让文化传人的艺术生命之花蓬勃绽放。”巴东县文体局负责人刘贤圣说,“同时,打造厚实的文化基地、响亮的文化品牌,以推动文化大繁荣。”

  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绍康,虽然71岁高龄,却仍“不安分”。5月25日,谭老风尘仆仆地赶往沙洋,为迁往此地的巴东移民教授堂戏,他将用一个月时间教会移民唱戏。谭老先生在电话中还告诉记者,他已收集整理巴东江北地区民间故事200多个,近20万字,打算今年内结集出版。

  2004年到2010年,谭绍康走遍神农溪流域的每个村寨,乃至秭归、兴山、神农架林区、重庆巫山等地,搜集整理山歌539首、小调154首,婚嫁歌10种、丧歌112种,巴东堂戏剧目55个。编著出版《呼唤神农溪》三部曲《山民歌集》、《习俗歌集》、《堂戏集》。

  至目前,巴东县共有省级传承人7人、州级传承人10人、县级传承人30人、县级以下传承人150人。巴东土家撒叶儿嗬传承人谭学聪、黄在秀、邓习稳,堂戏传承人谭文碧、易秉宣、费天凤,长江峡江号子传承人张厚彪,竹编工艺传承人吕启文等先后被恩施州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文化基地建设也是巴东县非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该县在野三关建立“土家撒叶儿嗬保护传承基地”和“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保护传承基地”,在官渡口建立“长江峡江号子保护传承基地”和“长江峡江号子链子溪训练中心”,在沿渡河镇、溪丘湾乡建立“巴东堂戏保护传承基地”,在县农广校建立“巴东县民间花灯艺术传承基地”,在信陵镇建立了寇准的故事、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全县共建有民间艺术队伍40支,在13所民族中小学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阵地。

  文化品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旗帜,有了这面旗帜,就会增强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的自觉性和自豪感。为此,巴东县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2011年,在上海举办的“长江流域民歌号子交流研讨暨展演”活动中,巴东县“长江峡江号子”,获得优秀节目展演奖。土家撒叶儿嗬、长江峡江号子、巴东堂戏等一批优秀非遗品牌,多次应邀到北京、上海、浙江、贵州等地参加学术交流和演出,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在第14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巴东撒叶儿嗬组合”获得原生态节目金奖,随后“撒叶儿嗬”走出国门在韩国、日本等国演出。

  两江文明厚泽巴东,两江文明在巴东人民的精心呵护中,延续着历史的生命,焕发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来源:长江巴东网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