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不止于商业“绣”

  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以布代纸、以线代笔,对绣娘的综合人文素养要求颇高。除了刺绣技艺,绣娘还需具备书法和美术功底。顾绣最讲究劈线,有时一根丝线要劈到1/64,比头发丝还细,相机镜头都很难捕捉、对焦。

  塔夫绸在绷架的固定下,平整而紧绷。用于顾绣的塔夫绸须具备仿古绢纸效果,目前只有苏州的厂家还在生产,面临停产危机。为了表达色彩层次丰富的牡丹花瓣,绣娘使用了不同颜色的丝线。市面上的丝线虽颜色艳丽,却很难满足顾绣对颜色的特别要求,绣娘们不得不在差别细微的丝线中精挑细选。

        28岁的陈华琼潜心绣画。2002年陈华琼决定从事顾绣事业时,家人并不支持。随着多幅作品被登上报纸、展出,陈的父母态度渐渐转变。张莉,“80后”,  松江本地人,师承市级传承人富永萍。迫于生计,离开过绷架。但打工两年后,张莉重新拾起针线。四位绣娘的工作室位于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园内,推开门便是一片绿意盎然。刺绣时间长了,绣娘们踱步走廊,放松片刻。完成一副顾绣作品,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年半载,既是对技艺的考验,也是对耐心的磨炼。好在,绣娘们的个性大多恬静,刺绣的题材、画面从不重复。绣娘完成的顾绣成品,多用于展出,向社会普及顾绣文化。相比于商业化运作较成熟的苏绣,顾绣走的依旧是“小众路线”。2006年,顾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以后,顾绣工作室、画廊层出不穷,借力市场,让古老的顾绣继续焕发光彩。

  顾绣多以宋元时期的名画为蓝本,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著称于世,有“画绣难分”的境界。之后兴起的苏绣、湘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技法。今年5月,亚信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部分国家领导人夫人观赏非遗展示。其中,一种以针为笔、以线为丹青、以名画为蓝本的绣艺博得贵宾们的赞叹。这就是顾绣,形成于明万历晚季,至崇祯年间进入活跃期。清末以来,随着江南绣市商品化、实用化和通俗化,原以小众化高雅著称的顾绣的工艺随之退化了,“斗方作花鸟,香囊作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之盛景不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代又一代绣娘的坚守下,顾绣终于重回公众视野。2006年,顾绣被列入国家“非遗”项目后,上海市松江区政府一次性拨款50万元专项经费,除此之外,国家财政部和文化部也联合拨款了几十万元,为顾绣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书写了新篇章。6月,现代顾绣首次拍卖举行,其中两幅卖出了51万元和44万元的高价,引发市场关注。

  顾绣的特色是以针代笔,以线为墨,以摹绣古代名画为主,着意追求笔墨情趣,富有浓厚的中国画典雅风格,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完成一幅作品要倾注一年半载的心血。顾绣从业人员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这既是顾绣的独特魅力,却也成为它难以普及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顾绣的复兴,除了需要政府支持,借助市场的活力,还要有具备书画修养的绣娘,三者缺一不可。《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日来到其起源地松江一探究竟,在醉白池公园旁一幢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里,寻访四位“80后”绣娘。

  她们与顾绣一起,从闺阁走向社会,从艺术化走向商品化,正在传承路上且行且摸索。

        本文来源:国际金融报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