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非遗:“高人一筹”的鹤溪高跷舞

  鹤溪高跷舞是平阳县鹤溪镇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以戏曲装扮为主,杂技展示为辅,文武兼有,极具情趣。

  鹤溪高跷舞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大多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会中表演,舞者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

  双脚踩出新春幸福节拍

  欢庆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是在平阳鹤溪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每逢庙会,各种风格迥异、丰富多彩、散发着浓郁纯朴的泥土芳香的民间艺术表演,走街串巷非常热闹。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一阵锣鼓声,远远的走来了一群“高人”,摇摇晃晃的,彩衣飘舞,他们手中或持物或舞袖或挥剑,饰演的均是古典戏剧里的不同人物角色。当地人都知道,那就是高跷舞。

  13岁的余建鑫是一个长相清秀,性格腼腆的男孩,今年第一次参加高跷舞表演。前两年,他身边的不少朋友都踩过高跷舞,小余看着非常羡慕,恰好今年队里缺一人,他就主动顶了上去。尽管这回他饰演的是一名普通宫女,却仍然兴致高昂。

  高跷舞舞步复杂多样,余建鑫时而八字步、时而圆圈形、时而流云交叉步,在锣鼓伴奏下边走边舞。当地百姓翘首观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小演员们用轻松欢快的舞步,踩出新春幸福节拍。

  鹤溪客商“娶”回北方舞蹈

  “高跷舞”又称“踩高跷”,从事高跷表演的多为年仅十余岁的毛头小孩。

  “跷”采用硬质圆木制作,其下圆上扁,距下端距地面一米处安有一脚踏。两个跷为一副,舞者双脚蹬脚踏,并用布条把脚及小腿绑在跷踏上,即可行走表演。同时,根据不同戏剧人物,双手加以各种动作。

  鹤溪高跷舞虽说是该镇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但只在永乐村余氏族内流传。究其原因,还得从其由来说起。据当地民众介绍,鹤溪高跷舞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鹤溪商客余文丰经常走南闯北,并从山东娶回娇妻。其妻嫁到平阳后思乡心切,忆起所酷爱的家乡高跷表演艺术,便置办道具,购买服装,教习村中孩童踩高跷。

  乡里人戏称,余文丰不仅娶回了媳妇,而且“娶”来了高跷。那以后,高跷这种民间舞蹈开始落户生根于鹤溪,在余氏子孙中代代相传。

  鹤溪高跷舞扮饰的戏曲种类多多,通常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沉香救母》、《昭君出塞》和《狸猫换太子》等。高跷表演队由9人组成,多一人或少一人都不行。在当地闽南方言中,高跷的“高”字与“9”字同音,年长者介绍,“踩高跷当然要高人”,因而定为9人。

  另据鹤溪镇政府文化站工作人员吴志坝介绍,早年的鹤溪高跷舞还有歌本,由于年代久远渐渐失传。

  艺术表演民间流传三百年

  鹤溪高跷舞,数百年来声名远播,为当地及周边民众所喜闻乐见。

  高跷舞这种表演活动灵活机动,可以在广场表演,也可走街串巷。解放初期,邻近乡镇每逢庙会、春节,会经常过来邀请鹤溪高跷队过去表演。因而每到新年,人们便打起了绑腿,踩着高跷,盛装出行。

  在那贫困的年代里,即使外出表演也没有多少钱,至多是混个饭饱,但大家已是非常满足了。

  在鹤溪永乐村,余氏子孙到了十多岁,都有机会参加高跷表演队。至今族内祖孙三代人从事过高跷表演艺术的数不胜数,一些家庭甚至祖祖辈辈都为高跷艺人。

  81岁的永乐村村民余荣绍是目前最年长的高跷表演艺人,“十岁出头开始踩高跷,年少时模样长得不好,演的都是些丑角,印象最深的是扮演西游记里的猪八戒。表演前拿些衣服绑在肚子上,扮成大肚皮,十分滑稽。”如今对于七十年前的往事,老人仍然记忆犹新。余荣绍老人的父辈、祖辈都曾练过高跷,解放后他的小儿子余炳成也曾经参加高跷表演,就是现在他的一名二十多岁的孙子还是高跷舞的鼓乐手。

  现年70岁的余荣亩家祖祖辈辈都曾参加高跷,今年小孙子余建鑫也怀着一份好奇心,加入高跷队。或许是遗传因素,小家伙练了不到两天竟然就可上路了。

  据老艺人介绍,早年孩子们都十分乐意学踩高跷。人踩在高跷上,有种高入云端的感觉,让人觉得很好玩。此外,他们还可获得额外的零食。因为高跷舞所到之处经常会有一些糕点铺、糖果店,送来味美的小零食,以图吉利。这对十多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诱惑。

  从家族节目到全村人的活动

  鹤溪高跷舞在文革中亦难逃浩劫,表演活动被迫停止,服装道具付之一炬。直到改革开放,才又恢复了该项艺术活动。

  在余氏祠堂里,余建鑫在爷爷余荣亩的帮助下穿戴道具,向我们

  展示充满情趣的高跷舞蹈。老人告诉我们,踩高跷绑腿甚为重要,绑得太紧,小腿肌肉胀痛,太松了高跷不听使唤。在一次活动中,其中一个孩子就因为绑腿松动,走不了路,不得已暂时退出,后来重新绑好后,坐上三轮车赶上队伍。

  随着时代发展,鹤溪高跷舞也发生了一些变革。四五年前,高跷舞从余氏人的家族节目,悄然转变成村里的集体活动,陆续吸纳了一些外姓孩子。为了降低危险系数,高跷的高度也从1.5米降为1.2米。

  近些年来,除了每年一次的鹤溪庙会外,鹤溪高跷舞还参与平阳文化艺术节等各项文化活动,先后去过南麂岛、鳌江、瑞安曹村等地。

  每次出行表演,队伍浩浩荡荡,九名高跷表演者、一名领队、一名举牌者、四名锣鼓队员。另外,在每个高跷表演者身旁,都有两名家长或村民亦步亦趋的跟随看护。一场高跷表演,时间短的有两个小时,长的超过三个小时。一旦小孩子走得太累,或出现某个意外情况,旁边两个看护就及时上来用肩膀扛着孩子行走。

  老少娱乐热闹背后尴尬多

  目前,永乐村着手高跷民间艺术的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余荣绍老人是目前高跷队最德高望重者,负责村里高跷队已有二十多个年头,每次表演前负责召集人员排练。说起高跷舞的日后发展,老人对此深为忧虑

  鹤溪高跷舞热闹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尴尬。首先是演员缺乏,因为高跷上面的脚踏承受不了太多的重量,所以只能是十岁出头的孩子。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生怕出意外,舍不得让孩子学习踩高跷。近两年,每次表演前为了凑齐9名适龄演员,村干部不得不挨家挨户上门动员。

  其次是资金缺乏,高跷舞表演曲目诸多,各种衣服道具也不少,目前总数超过七十多套,都是村民自筹资金置办,其中一些旧衣服还是六七年前定做的。为了省钱,就连演员的描眉画红,都是请村里一名画佛像的老人免费给帮忙的。

  因为高跷舞表演纯属公益活动,村里的中青年都不愿意接手组织该项活动,眼下的鹤溪高跷舞,几近成为了老少娱乐配。

  鹤溪高跷舞,这古朴的民间艺术,和着热闹的锣鼓声,已摇摇晃晃地踩过三百多年,给人们生活带来无尽快乐和喜悦。我们也真心希望它能继续一路踩下去,舞步永不停歇!

  本文来源:温州日报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