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绵拳”:柔似棉花 得势则刚

 
绵拳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右)与师兄夏法度(左)对练。
 
       清朝末年,一个叫孟光银的镖师来到上海,住在富商李瑞九家教授名为“绵拳”的功夫,从此,绵拳开始在上海开枝散叶,传播开来。历经百年,这个富有特色的传统拳种,如今依然有些神秘。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坐落在兰州路857弄“兰桂坊”内的“上海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依然有种“隐于市”的感觉。
 
       “这批名录公布后,绵拳的报道仍然十分有限,可以看出外界对其依然有些陌生。”上海杨浦区文化馆副馆长张亚非说,很希望借助此次申遗成功,能够让这一独具代表性的上海地方拳种为人熟知。事实上,比起过去“拉上窗帘教徒弟”、且习绵拳者不得公开宣扬的规矩,绵拳第三代掌门人孙红喜已经开始创新,他希望“不仅让绵拳摘下神秘的面纱,更要让绵拳为社会服务,为全民健身服务”。
 
       绵拳究竟有多厉害
 
       孙红喜的爷爷孙福海是孟光银在上海收的最早的徒弟之一,学习绵拳8年,得其真传,成为绵拳的积极传播者。孟光银逝世后,孙福海谨遵师嘱,专教普通劳动人民,以便为他们防身自卫、强身健体之用。
 
       初闻绵拳,往往会被字面意思所迷惑。“这个‘绵’并非绵软的意思,而是取自‘绵绵不绝’之意。”孙红喜特意强调。
 
       绵拳是一种以架子练习为主、套路练习为辅的传统拳种,其架子有大、小之分。大架子讲究舒展大方、大开大合;小架子则小巧紧凑,讲究近身靠打、贴身肘发。事实上,绵拳讲究聚全身之力为一点之境界。它的运动柔似棉花,形意相随,连绵不断,动作运行处处为弧形,同时劲力寓于其中,舒展沉实,得势则刚,击人以寸劲,实用性强。
 
       孙福海当年在码头曾与一外籍拳手过招,对方是典型的俄罗斯人,身高一米九以上,膀大腰圆、脖颈粗壮、身形灵便。凭借经验,孙福海就知道对手不好对付。于是,在对方出拳瞬间,孙福海忽然身形下蹲,缩抱成球,使出一招“绵拳猴形”。俄籍拳手急步退开,而孙福海则借猴形蓄势跃步跟上,一头扑进对方怀中,双拳直击其胸,将对方打飞到两米开外,陷入昏迷。
 
       正因绵拳实战性强,孙红喜的弟子中还有从事特警工作的。“他从网上偶然间看到绵拳介绍就来找我,切磋两招之后,就要拜我为师。”作为武林门派,入门规矩当然十分讲究,“敬茶、磕头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孙红喜说得很认真。
 
       绵拳要求动作圆活连贯,均速柔和,注重内外兼修。这对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和身体的协调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内功养生心法传承人、孙红喜的师兄方国平告诉记者,绵八势是绵拳体系中以养生为主的基础习练功法,它以绵拳的基本架子为载体,通过轻灵圆活的外在习练,内练意气劲力,达到身心两修。
 
       “分文不取”与“千金不换”
 
       自孟光银在沪授徒传播绵拳至今,已口传心授、薪火传承四代人,如今开始吸收第五代小弟子。不过绵拳始终秉承着免费教拳的宗旨。
 
       “祖师爷留下了16个字,‘有德之人,分文不取,无德之人,千金不换’。”2008年,孙红喜在祖父当年开免费拳馆的地方成立“上海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制作了自己的网站,分文不取亲自带徒传授绵拳。如今,孙红喜的徒弟已有10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有从法国慕名而来的。
 
       对于弟子,孙红喜总是热情接待,招待吃住。“教徒弟的花费前后已经10多万元了。”但是,孙红喜依然觉得值得,“我有责任!绵拳是从‘兰桂坊’出去的,我一定要坚持把它传下去!”
 
       如今,杨浦区已经确定了绵拳传承试点学校,每周都会有绵拳教练到一些学校开授绵拳拓展课,在上海昆明学校小学部、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许昌路第五小学、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学生们已经有机会接触这个逐渐掀起神秘面纱的拳种,以便其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本文来源:文汇报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