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周刊二百零三期 商标海外抢注之“杀熟”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周刊推荐
“杀熟”在中国的商界是一个专属名词,其含义不言而喻,但这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属于绝对的不道德行为,而此现象近年来在商标抢注方面频频出现。据中国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约15%的国内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被自己的海外代理商“杀熟”的情况就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似乎洋人们只重视这颗嫩草的滋味好坏,而不管它是否长在了窝边。
  作为一家行走于国际风云莫测市场环境中的企业,需要全球化的视野,因地制宜,商标被抢注应该是每一家准备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阻碍和风险,企业不可不防。
[阅读全文]

 

 

 

 

 
 热点要闻
 
 
 
 本刊推荐
 
   文/聂士海 China IP
作为现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权利,商品化权一词越来越多的见诸司法诉讼与热点事件当中。在我国,商品化权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属学术界的谈资。
 
   文/王晫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
从美国的专利法历史不难看出,美国对于专利保护客体采取了越来越包容的态度,反映这一趋势的经典案例是1981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判的Diamond v. Chakrabarty案。在该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判定通过改变细菌基因方法获得的人造微生物可以获得专利权,并且确立了如下原则,即“专利权可授予阳光之下凡人为之物”,并被后来无数判例所引用,对美国扩大可获得专利保护主题的范围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王正发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人
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中的国际公布程序对于申请人来说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程序,它不仅牵涉对专利权的临时保护,而且牵涉申请人如何从整体上更加有效地运用专利战略,以便不失时机地使自己的发明得到最为合适的保护。
 
推荐好友 邮件订阅   2013.08.29
 
我们的产品
 
 
进入首页        退订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中国知识产权》出品
 
 

会员留言


只有会员才可以留言,请 注册登录